《传播学》获得安徽省本科质量工程立项,项目编号是2019mooc136,课程自2002年开设以来,总授课人数达到2000余人,教学效果良好。一是学生的媒介素养明显提升,基本具备了信息“游戏”“模拟”“表演”“移用”“目标分解”“分层认知”“智识收集”“判断”“跨媒介指引”“构建网络”“协商”等基本技能。二是夯实理论基础,建造学术阶梯。传播理论是国内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尤其是经过《传播学》课程学习的学生纷纷考取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院校的硕士研究生。
《传播学》课程的主讲教师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含在读)3人。他们是分别毕业于云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魏国彬教授、吴琼副教授、于雪副教授、向娟老师、冯雅颖老师。其中,魏国彬教授是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多个课题,出版《电视剧市场体系研究》《少数民族电影学的理论建构》等7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个。冯雅颖老师是蚌埠工商学院广告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传播学》课程负责人。由此可见,《传播学》课程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而且全部具备媒介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从业经历,能对媒介发展前言、动态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并应用于课堂实践。
《传播学》课程教材分为两种:一是教科书。本门课程所使用的教科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郭庆光老师编写的《传播学教程》,该教材可以说是目前国内《传播学》课程教材中的“案首”,国内院校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该教材的院校占相当比例。二是辅助教材。《媒介素养》《网络共和国》《媒介伦理:案例与道德推理》《传播理论》《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大众传播模式论》《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传播学史》《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这些辅助教材的使用可以与《传播学教程》交相辉映,互为彼此,形成1+1大于2的效果。
《传播学》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是以口口相传为主,主要是在教室或实验室教学,本课题采用“线上+线下”方式进行,既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承继,又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以图形、文字、声音融合的方式进行,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设计制作完成后,首先以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和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等四个专业为第一批推广对象。根据安徽财经大学四个专业的使用效果,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大纲、教学方案进行优化,然后全省推广,服务周期不少两个周期。
数据与读图时代,传统的视觉传播理论已经不适合现在社会发展趋势和大众需求。本课程试图在研读大量传统理论资料的基础上,对传统理论进行借鉴的同时,并加入课题组自己的“创见”,即信息传播“可视化”。从课题组成员来看,全部具有传播学知识背景,而于雪副教授更是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系主任。师资力量能促进“传播理论+”的“可视化”变革与呈现:
第一,我们具有完整的教学资料。编制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讲稿、测试问题与参考答案。第二,分工协作录制视频“教材”,形成完整的视频教学资料,视频时长与格式要求,严格按照安徽省教育厅MOOC相关文件制作与执行。第三,进行线上课程的量化指标设计。共分为两个教学周期使用,每一个教学周期以《安徽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结题验收标准》为准。第四,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媒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技能。这也是我们的课程最终建设目标。
第二,《传播学》课程的内容媒介分为视频成果和非视频成果两种,一是形成完整的教学视频,讲究图画、文字、声音的融合表达、书写与传播。教学视频的时长严格按照《安徽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结题验收标准》制作。二是完备的非视频教学资料,其中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讲稿等。《传播学》是一个讲究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一种信息通道,就实质而言,其既是信息技术和传播业态变革的催化剂,又会受到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教学思想、理念和表现手法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不变化不断。因此,本门课程对于新闻传播类学生乃至全体社会大众而言至关重要。《传播学》课程具备“完全”建设的“软件”和“硬件”基础。
“新文科”语境下,安徽财经大学应时提出“新经管”战略,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一大特点。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十分注重新闻传播类和艺术类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建设。正是安徽财经大学先后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政策和实施办法,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优厚”的政策和保证。另外,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与文学院新闻传播系目前拥有较大优势的实验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验、实践提供实习、实践支持。
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要做的是,祝愿各位同学,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非常可乐。未来可期,价值共创。
《传播学》是新闻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和视觉传达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批判、质疑信息的能力。1998年,联合国“官宣”互联网为“第四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开启的重要标志。时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应用日益广泛,麦克卢汉语中的“地球村”已经来临。
郭庆光教授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介出现和普及,都会伴随着与这种媒介相关的异常社会现象。” 20世纪60年代,马歇尔·麦克卢汉曾预言:想要应对媒介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社会大众就必然要学会“生存”的技能。新媒体语境下,麦克卢汉的“预言”显得愈发真实和现实,一面媒介传播的活跃程度已经达到状态前所未有之状态,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也日益媒介化。网络传播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熠熠生辉”,一面却是“暗淡无光”。不可否认,互联网技术正在引领一场伟大的变革。可是现实却不同乐观,“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虚假、诈骗、谩骂、恐怖、攻击、暴力、色情充斥其间。正因如此,学习传播理论尤为重要。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传播学》课程目标具体可分为两个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一是多姿的理论基础。课程中,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分析等经典传播理论即使于“智媒”语境下,“威风”依旧不减当年,是建构受众媒介素养的重要基础和管道。二是精妙的实践。习近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网络社会中,受众一面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者(whom),一面则又是信息的传播者(who),是信息传播关键中的“关键”。可以说,学习《传播学》是建构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至关重要的一环。
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的总结与升华,这些知识一面是课程学习的基础,又是课程学习的结果。
0.0 |
共 0 条评价 |
本次开课
查看全部
|
![]() |
安徽财经大学
|
邮箱:ahmooc@ustc.edu.cn
电话:0551-63607943、66197609
客服QQ:3224114574、3265176516